浮生一枕华胥梦

返回首页浮生一枕华胥梦 > 似曾相识燕归来 第十五章 莲生 无邪宫内 佳人伤情

似曾相识燕归来 第十五章 莲生 无邪宫内 佳人伤情

    “陀那微细识,习气成瀑流。真非真恐迷,我常不开演。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。不取无非幻,非幻尚不生,幻法云何立。“——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

    且上回文中说道;无涯与吴邪师兄弟二人在雪庐话着家常,却是难得的岁月闲淡,只是那莲生心内有些不大爽快,并非冷落了她,而是那无邪对她不怎么友好罢了。

    其实难怪,这吴邪爱慕无涯多年,自从与他相识,千万年来,这份执念都未曾减少半分,将无涯示为自己的生命一般,一块宝贝似的在心里护着,岂容的他人夺了去!

    如今来了莲生,怎能不叫他生出妒忌之心,只是不管怎样,这位蓬莱小主子绝不能太过,便携着无涯去往瀛洲游玩去了!

    其实莲生如今不大明白,这世间所有的相遇,相识、相知都是命中注定的,茫茫人海中,从相识到相知,再到相爱,都是在缘分的牵引下水到渠成。

    只是莲生,在往后的岁月里,他才懂得;人生在世,没有无缘无故的遇见,也没有平白无故的缘分;他所遇见的人,都是今生该遇见的人……

    诗曰;

    风急云轻鹤背寒,洞天谁道却归难。

    千山万水瀛洲路,何处烟飞是醮坛。

    莲生听到无涯的呼唤,只是碍于懒散,久久不愿意出门,一直磨蹭到天黑,才整理了衣衫,携棋盘,这便要起身,赶往瀛洲去了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夜晚无声无息,寂静的似乎被吞噬,莲生足不沾尘的脚步也是无声无息,让这寂静的山岭再次陷入了片片死寂。

    她不言亦不语,内心一片寂然,却感到一阵旋风掠过,原来是无涯派来的坐骑夜华(仙鹤),特来迎接她去瀛洲的。

    莲生有些受宠若惊,却被那玄色仙鹤高高举起,轻轻的滑落在它那光亮温暖的羽背上,一飞冲天般,可上九天揽月。

    莲生坐在高处,十分欢喜,只是高处的视野更加的宽广,月光如洗,蓬莱在剥开云雾的此时,是那样的美丽。

    莲生骑在仙鹤上,俯览着整个蓬莱,那气派,那心情,早已无以言表。回忆起和凌陌在一起的那些日子。

    “只是那些年,莲生还没有来到蓬莱,凌陌经常牵着她偷偷的跑去出尘子的藏经阁,偷看经书。

    曾在一本《山海经》的书上看到过描写蓬莱的文字,莲生从那时起,便开始心向往之了。没想到如今得偿所愿,俯览蓬莱胜景,比看那文字还要令人心醉。

    传说,在很久、很久以前,修仙的思想刚刚产生开始,先人们大多聚集在东海仙山和昆仑山修仙问道,因这两处最为神奇,流传也最为广,遂成为了修仙访道的渊源之所在。

    传说最早的时候,东海上有五仙山:岱屿、员峤、方壶(方丈)、瀛洲、蓬莱。

    据《列子-汤问》中记载:“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,其顶平处九千里,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,以为邻居焉。其上台观皆金玉,其上禽兽皆纯缟。

    珠玕之树节丛生,华实皆有滋味,食之皆不老不死。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,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,不可胜数。

    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,常随潮波上下往返,最后二山飘去不知踪迹,只剩蓬莱,方壶(方丈)和瀛洲三岛。”

    莲生远远的望着,只见瀛洲已在眼前,心中油然而生出许多紧张之情;传说这瀛洲在会稽海外七十万里的地方,方圆四千里,上有神芝仙草。

    有高千丈的玉石山,曰青玉膏,山中有泉水玉醴,泉水清冽,像酒一样,可以使人长生不老。瀛洲上有仙人,风俗类似吴地的人,地理风貌则和中原很像。

    莲生心道;“我第一次见到无邪君的时候,想必他就是这瀛洲里的仙人罢?但他却像极了我梦里的那个舞剑的少年。只是为什么他的眼睛里总是埋着些许忧愁那?”莲生不解。

    只见那夜华到达瀛洲后,便轻飘飘的落在了地上,落稳了,莲生才顺势摆脱了仙鹤,飘然而下。

    只见外面的天还是黑的,而无邪宫里,却依旧是如白日一般,那是银妆素裹装点的寝殿,无暇的白玉,纯洁的不染纤尘,就算这世间任何的污秽也是无法玷污它的光洁。

    莲生小心翼翼,不敢露出半点声音,不知是怕惊扰了这瀛洲上已经入梦的精灵,还是真的被无邪吓破了胆子,不敢放肆,生怕惹恼了他,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。

    莲生慢慢的朝里面走去,只见殿内中央的白玉石的地面上,天然形成了一条百转千回的小溪。

    莲生嗅了嗅,心中一片澄明,那是玉醴泉的泉水,自然地流淌在这大殿里的一条洁白的丝带。

    而非人工形成的一条泉水流觞的蜿蜒,上面隐隐约约飘荡着一对洁白如雪的并蒂白莲花,就像刻在了心田里的枕边书。那一幕,是一幅诗卷,演绎着画面。

    莲生遂在那莲花旁住了足,她并非被那画面所吸引,只是她不知该去何处寻找无涯,只觉这宫殿冷冷清清,却不见一个宫人……

    忽然一阵微凉的清风拂过,莲生顿感身子瞬间就寒到了骨子里,便想着将手里的棋盘放一下,掩一掩她单薄的衣领。

    可就在低眉的瞬间,惊得她生出一身的冷汗,似见了鬼一般,不知什么时候,自己的脚下竟然多出一个人来。

    莲生吓得不轻,遂转动着自己灰溜溜的眸子,轻咽了口唾沫,重振心神,向那人细细打量。

    只见他洁白的装素,似要与这宫殿一色成章,如果不是夜晚和缓的清风,吹动了他薄如蝉翼的衣襟,任凭莲生找寻整个宫殿,也不会知晓他的所踪。

    莲生怯懦懦的注视着那个人,那种心情不言而喻,只见那人,“白衣,白发,白肌肤。”慵懒的睡在溪水旁的白玉石上,他透明的皮肤,似凝结出的不可融化的冰霜,玲珑剔透了一整个夏天。

    那是一位清秀的少年郎,他一只手轻轻的担在头上,银白色的发髻随着溪水荡漾着流年一般。一层层,一簇簇的涌来,徘徊着少年心事,而这心事,也许只有他身旁的这两株并蒂莲花才知晓吧!

    莲生再一次,向那少年投去了惊艳的目光,只见那少年,衣袍松垮的罩在他的身上,裸露着雪白的肌肤,胸前只用一条黑色的丝带松松的系了个蝴蝶结。

    那蝴蝶结因清风的吹来,显得飘飘欲坠,即刻就要飞走了一般,手边落着一舀长长的,似流水一般,那是在白色绢布上撰写着岁月的诗篇,一侧被枕着,延进了溪水中,一侧搭在了身上温婉的覆盖。

    莲生缓缓蹲下身子,将那绢帛的这一头,轻轻拾起,只见上面用今草写道;

    今夕何夕兮,

    搴洲中流;

    今日何日兮,

    得与王子同舟;

    蒙羞被好兮,

    不訾诟耻,

    心几烦而不绝兮,

    得知王子;

    山有木兮木有枝;

    心悦君兮君不知。

    莲生看的痴迷了,虽然不懂上面的文字到底诉说着怎样的一种哀思,但就单凭最后两句,就足以另一个人心痛到了绝望。

    莲生轻颤着双唇,默念道;“山有木兮……木有枝,心悦君兮……君不知……心悦君兮君不知……”

    莲生读到此处,不知为何,泪水犹如泉涌,这莫名的伤感,席卷了全身,令她一时不能自拔,遂哽咽在那里,心如刀绞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就在这时,那只名曰华夜的仙鹤,抖动着黑亮的羽毛,随即盘旋在大殿的上空,哀鸣了几声,然后一个优雅的弧度,快速的悬浮在了那少年清秀的额头上方。

    莲生抹去了脸上冰冷的泪珠,凝视着一切,只见那只夜华,为了平衡不停的煽动着翅膀,找准了方向,豁然松开嘴里衔住的一滴泉水;

    莲生只看那水滴,轻轻巧巧的,就落在了那少年额头的眉心之上,然后顺着眉弯滴到了池水的尘埃里,又瞬间生出了一朵花来。

    莲生被这一幕惊艳,心道;“好美的水彩画卷啊!”

    再看时,那夜华黑色的羽毛竟与这宫殿一色银装素裹,组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    莲生依旧沉醉,而那白衣少年不知什么时候却已至眼前,只见他;“淡雅如雾星光里,优美如樱唇齿间;细致美如瓷,摇曳宁静间;光洁白皙协冷俊,眉眼淡淡,鼻梁高悬,周身富贵质清洁。”

    真可谓;“邪谷幽静荡芳香,情思缠绵动魄肠。飘雨淅淅添诗意,雪白花簇白衣衫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莲生惊叹,一秒定格了视线,被那少年飘渺如琉璃一般的深眸所吸引,碧波流落,只听他淡淡的开口道;

    “是莲生嘛?好美的一张面容!”

    莲生听那公子开口问话,才缓过神来,磕磕巴巴的道;“是……是,我是莲生!敢问……公子,公子……在何处?”

    那少年并不回答,大方一笑,道;“好可爱的女孩子,我叫晨曦,和他一样,不过只仙鹤罢了,不是什么公子!”说着回头看一看夜华。

    莲生恍然明白,小心谨慎,笑道;“我家公子,他……”

    那晨曦礼貌道;“随我来吧!”二人相视一笑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且看莲生,提了棋盘,紧随那少年脚步,飘过无邪殿,遂来至一处院内,此院不似前厅;

    只见百花齐放、鸟语花香、姹紫嫣红、桃红柳绿、花团锦簇一般。看的莲生眼花缭乱,真可谓;“草树知春不久归,百般红紫斗芳菲;留连戏蝶时时舞,自在娇莺恰恰啼。”

    忽听有人娇声唱出几句,余音袅袅;只是这莲生平日素习不大喜看戏文,偶然两句吹到耳内,只因她天生灵性,大概能明白几分,遂一字不落,唱道是;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。”

    莲生听了,倒也十分感慨缠绵,便止住步,侧耳细听,又听唱道是:“良辰美景奈何天,赏心乐事谁家院。”

    听了这两句,不觉点头自叹,又侧耳时,只听唱到:“则为你如花美眷,似水流年!”莲生听了之后,不觉心动神摇。

    又听道:“你在幽闺自怜”等句,亦发如醉如痴,站立不住,便蹲身坐在了身侧的一块山石上,细嚼“如花美眷,似水流年”八个字的滋味。

    一股莫名的心痛浑然从心底涌来,只道是;“自为红绡帐里,公子情深;始信黄土陇中,女儿命薄!汝南泪血,斑斑洒向西风;梓泽馀衷,默默诉凭冷月。”

    诗曰;

    顾影自怜无邪宫,半笺诗情暗心伤;

    牡丹亭前听风雨,不识前世与今生。